“冲刺”是大部分运动项目的基本能力,就连长跑到最后阶段时也需要冲刺,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省力又快?本文将提出3个冲刺时的重要技术给各位跑友们。

1.膝盖的叠合
关于膝盖的叠合(Step Over),需从人体矢状面(侧面)观察冲刺动作,重点为前脚落地时,后脚的膝盖是否已和前脚的膝盖叠合。
为什么要看膝盖是否叠合呢?
从英文Step Over字面上来看,是超越、跨过的意思,目的是看当前脚落地瞬间,后脚的膝盖是否已超越前脚,如以超越前脚(见下图画圈处),代表腿部正在快速的换步并没有浪费多馀的时间。

如果在前脚落地时,后腿的膝盖未跟上(见下图画圈处),代表腿部必须花一段比前者还要多的时间至叠合定位。

很多世界级短跑好手的前脚在落地时,后脚即已超过前脚;因为跑步是两腿不断循环的运动,代表短跑好手的后脚能更快完成下一循环。
试想,假如上图需要多花0.01秒叠合膝盖,在一百公尺径赛、两者皆须50步完成及其他影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有做好Step Over的选手到终点前就节省了0.5秒。
2屈足
“屈足”(Dorsiflexion)就是脚指尖上翘,在冲刺时抬腿,足部必须做屈足动作。
为什么在抬腿时需要屈足呢?
冲刺过程中,腿部是由后往前加速抬腿,髋部和膝部的弯曲对大部分的人大都可作到,最常被忽略的就是足部。
有效的抬腿是由“三屈肌反应”(Triple Flexion Response)结合而成,照字面上来看有三个部位必需弯曲,分别为髋、膝盖足部,如果有某一部位没有有效的弯曲,就不会达到有效的抬腿。

各位跑者可以试试两个动作,在站立时把腿由后往前抬腿,第一次做跖曲(Plantar flexion),也就是压脚背;第二次做屈足。
应该不难发现,屈足时抬腿比较轻松,在下方图示中,可以看到在前脚着地的瞬间时,两者不同的屈足角度。
当然,有效的抬腿也跟先前文章中强调的“中立骨盆”,有很大的关系。

3.手部的带动
人是协调的动物,在自然的步态下不会有同手同脚的动作,在跑步时手脚的摆动会产生同步(Synchronization)现象。
也就是说,单手部的摆动一次就会跨一步,两次就会是两步,手和脚其中之一变快,另一方一定也变快,而腿部因摆动幅度会比手部还大,所以频率会比手部还慢,才会有跑步要靠手部带动腿的说法。
2014年的一篇文献中也指出,跑步时手部的带动可以减少身体花费的能量,并减少躯干旋转角度过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明明是腿部为主要部位,短跑好手的手臂却也非常粗壮,就是因为手部的带动对跑步速度有益无害。

手部的摆动技巧,我们可以想像双手拿铁锤时,在身后有一道墙,在双手正后腰部高度的位置有两根钉子,当手部向后摆时就像要把钉子打进墙里的感觉,前摆则自然上摆就好。
跑步为不断的循环的运动型态,其中每个部份环环相扣。冲刺阶段,如果一个技术没做好,影响的可能是后面整个环节,在快速度情况加上紧张的心理、强劲的对手下,要回复到完美的跑步模式是几乎不可能。
所以为什么百公尺选手要几十年训练一遍又一遍同样的动作,下次在做冲刺训练的时候,不妨用手机录下自己跑步的样子,并修正这些参数,让自己变的更快吧!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