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次在安排训练时,大部分的教练会用“固定次数与重量,重复数组”的方式来设计菜单?
原因是这种方法“负荷适中、安全性高、执行方便、通用性强”,要达到每个人的目标设定运动强度算是可靠。
不过,面对固定的重量、反复次数与重复组数执行久了,身体会产生适应性的问题,甚至有些人会对相同的训练方式感到枯燥乏味,以至于兴致不再、训练效果停滞。
当教练们遇到后者的情况时,通常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你,其中“金字塔训练法”(Pyramid)会是一种作法。
只不过这种方式因为比传统练法要复杂,需考虑的东西也更多,所以教练在使用时一定会审慎评估。一般没经验、或不懂背后原理的人,其实并不适合独自操作。
因为很容易形成无效训练,或甚至是练到非预期的能力(反效果),最严重的还可能造成运动伤害!
为了避免这些状况发生,东东今天就要带大家来稍微了解一下这个训练方法,并从原理出发,来讨论使用时须注意的细节。

一般常见的“金字塔训练法”大概能分成3种,分别是:
正金字塔 – 由高量降到低量,就像底层慢慢往上爬到尖端的感觉。

倒金字塔 – 由低量升到高量,把金字塔倒过来摆,先从少的开始做起。

全金字塔 – 从左到右完整的爬完金字塔,由多到少到多(或少到多到少)。

而这3种金字塔则可以再搭配3种模式:
调整重量不调整次数,
调整次数不调整重量,
调整次数且调整重量,
这样一来排列组合就有9种类型。(3*3 = 9,但其实还可以变换出无限多种组合)
乍看之下好像是个非常多元的锻炼方法,可实际上这些组合中,并不是每个都能拿来应用。
举例来说:如果今天你想锻炼肌力,安排一个“调整次数不调整重量”的“全金字塔”练法(像是6RM重量做5下、4下…1下、2下…5下),结果不仅无法获得肌力的进步,而且你还会发现这个设定很难执行!
再举个例:这次假设你要做肌肥大训练,拟定了一份“调整次数且调整重量”的“倒金字塔”菜单(10RM做1下、8RM做2下、6RM做3下、4RM做4下),疑?等等!这样做效果不佳又容易受伤哦!
不同训练目的会有各自的限制,在设计菜单的时候也有很多眉角需要注意,绝对不像表面看到的挑个组合、随便塞个数字进去那么简单。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限制呢?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跟我们人体所使用的能量系统有关。

大家都知道运动能分成“无氧”及“有氧”两种。这个区分的原理,正是因为人体的能量系统可分为无氧系统与有氧系统两大类。
当中,无氧系统又可再细分为磷酸肌酸(ATP-PCr)与糖酵解作用;有氧系统虽然只有一种,不过硬要讲的话,其实还能分成克氏循环与电子传递链两个部分来解释。
在运动时,能量系统会有顺序的启动。基本上是以磷酸肌酸为第一优先,接着是糖酵解作用,然后进入有氧系统的克氏循环,最后走完电子传递练,产生大量能量。
但不论你从事什么样运动,这些能量系统都会参与其中,只是随着运动项目(强度)的不同,系统在能量供给的比例上也会不一样。
例如进行100公尺冲刺的能量供应,磷酸肌酸、无氧糖酵解及有氧系统分别占了95%、3%、2%;而进行42公里的马拉松时,三者的比例则转变成5%、5%、90%。
注意:任何运动的能量来源绝对都包含这三个系统,只是比例上的差别而已。

看到这边是否一头雾水,知道这些基础概念,又跟训练方法有什么关系?
下篇我们将把注意力放在重量训练领域中最常使用到的无氧系统,也就是磷酸肌酸与糖酵解系统,届时就能够得到更清楚是怎么回事啰!
揭开“金字塔训练法”的神秘面纱(二)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