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求学阶段建立的运动知识,还是从别人口里听到的运动观念,或是由媒体曝光的运动资讯。如果来源不是非常正确,多少都可能会产生误会。而这些误会要是没有被修正,也许会变成“认知”,影响各位运动。
若是可以破除认知,不只能帮助我们在相对正确的观念下运动,甚至降低运动伤害发生的机率。另一方面还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花费。以下东东整理出几个多数人比较无法厘清的认知,并提出相关的意见与看法。

认知1 穿压力类型产品有助于提升运动表现
许多人认为穿着压力裤、压力衣、压力袜或小腿套,有助于提升运动表现。就东东的了解,目前这一块是暂有争议、还无统一看法能肯定这些压力类型的产品能直接对运动表现带来正面影响。
或许有些产品带有加速废物排除、减少水肿情形、加速血液循环等好处,可是更多时候穿上相关产品后,心态变得更积极,反而才是影响运动表现的因素。当你清楚穿上这些衣服会发生什么事,下次要购买可能就会有不同做法。

认知2 肌内效能预防运动伤害
肌内效就是常出现在选手身上的缤纷贴布。一般来说,肌内效的功能有改善肌肉功能、促进循环、减轻疼痛、舒缓肌肉张力等,就是“没有预防运动伤害”的作用。真的受伤还是寻求医生协助比较妥当。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贴肌内效很帅,想要自行动手。但实际上肌内效的贴法及使用时机需要一定专业,不是一般人想贴就可以自己贴;贴不好还可能会有反效果,贴了感觉没差异的人也是有。

认知3 汗流越多才是有运动到
运动时身体会产生热能,热能过多则会导致体温上升。为了使体温维持一定,人体会开起一系列的机制来冷却身体,流汗正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可以影响体温高低的因素很多,包括环境温度、运动类型、体内脂肪含量、衣着及运动强度等。单从流汗量来判定运动量足够与否,不是非常全面。
有些人可能稍稍动一下就会大量出汗,可能是身体调节温度的能力比一般人更有效率,并不代表他们运动很久。

认知4 运动前一定要伸展
以前体育课很常先做伸展再慢跑,以至于我们自己运动也都采用这个顺序。不能说这样完全不对,但比起先做静态伸展,先做小跑步及动态伸展,更能直接提升身体温度及打开身体各关节,有利于主要运动进行。
等到运动结束后再进行静态伸展,可当作运动缓和、让身体冷静的方法。静态伸展也利于改善身体的灵活度,舒缓神经肌紧张与下背疼痛,而且不管是运动后收操,还是平常闲来无事,都可以进行。

文末东东要重申,目前这些观念是获得多数人认同,但不代表就是最正确的,可能几年后又有其他研究推翻这些说法。与其死守着规则,鼓励大家可以用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新知。我相信,当我们的心越开放,更多的知识也将进到脑袋来。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