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唷!鞋子这么多双,你是蜈蚣喔?”每次妈妈打开鞋柜,总会念上这么一句。
现代人习惯将鞋子分成各种用途,不同目的会有不同的鞋,例如打球就要穿球鞋,出游搭配休闲鞋,跑步改换慢跑鞋,上班前擦皮鞋等。
可是目前市面上鞋类的品牌繁多,即使是同一家品牌也时常推陈出新,多样的价格有时也会让人产生误会,让大家在选购时,总是看得眼花撩乱,不知从何下手。
无论你买鞋的需求是要长时间站立、喜欢健行慢跑,或是单纯地走路休闲,顾好品牌、价格、舒适度、大小与功能这些基本条件后,别忘了吸震度、包覆感与稳定性等,也是选鞋的重要元素喔!
今天东东就要从鞋子构造的角度出发,跟大家分享一些选购鞋子的秘诀,虽然不能保证能让你变成飞毛腿,至少可以保护你踏出每步都安心。
尺寸
选鞋首重的就是大小,除了参考尺寸外,有些鞋款也有“鞋楦”的宽窄能够选择。一般楦头为D最常见,宽楦一点的有2E、3E与4E等,大家可以试着翻翻鞋舌或其他部位,或者有些鞋子直接挂着牌子写Wide,都是鞋楦的表示方法。
如果不知道自己穿几号鞋,或者不知道自己鞋楦该选多宽,加上不同品牌或型号的尺寸也会略有差异,所以我们在这提供一个简单测量方式:
1.直接将鞋子里的鞋衬抽出放地上。
2.将穿着袜子的脚踩在鞋衬上,脚后跟切齐鞋垫后跟。
3.再看看前脚掌两侧与脚趾。
一双大小合适的鞋,脚掌两侧宽度应该跟鞋垫脚掌两侧宽度相符,穿着时才不会去压迫到;鞋垫脚趾处长度应会多出一个手指头的宽度,给予脚趾头足够的活动空间。
一般常见判断大小的方式,就是将脚挤到鞋子最前端,把手指插入看空隙是否过大,其实此判断方式会造成脚趾在鞋头处遭到挤压,长久下来可会使足部变形。
若是穿着太大的鞋子,也有可能会造成运动时过度摩擦,进一步影响步态。因此东东不太建议这样做。
中底
鞋底结构包含了与地面接触摩擦的“大底”、吸震用的中底与接触足部的鞋垫或鞋衬。中底则是负责避震与稳定,通常会建议不要太软。
因为穿在脚上是有身体几十公斤的重量踩下去,太软可能不但缓冲避震效果不足,还会使运动变得费力,更不用说走路或跑步行进间,双脚所乘载的压力是体重的数倍了!
部分人可能会认为穿着软鞋比较舒服,避震效果也较好,但这就好比各种汽机车或自行车,当轮胎没有充饱气的时候,行进时会较吃力,也会造成足部不稳。
如何选择硬度适中的中底呢?有个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直接用手指去按压中底,用力按压可以感觉到一点点陷入,但一放松会立刻恢复,这样的中底才叫合格喔!
大底
负责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必须兼顾耐磨与止滑,所以大底都相当硬!
可是,当大底磨平后,就会开始磨损中底;又因为磨损通常都发生在不同位置(例如多数人的外侧后跟与大姆趾处容易先磨光),开始磨到中底便会加速磨损速度,让鞋底倾斜越来越明显。
倾斜的鞋底会影响运动的步态,造成关节受力不均等。因此,在大底磨到中底前拿去修补,或是就此找个好借口换双新鞋子,千万别为了省钱而将就着穿。
另外,某些模拟赤足的鞋款没有耐磨的大底,长时间穿着会更容易使得上述磨损的情形提早发生,这些都要特别注意。
还有还有,足跟处也要稍微关注一下,若是一捏就扁的鞋后跟无法提供足够的足跟与踝关节稳定支撑。
此外,大家常听到高足弓、扁平足、正常内悬、内旋过度或内旋不足等足部形态与运动型态,这些状况也都会影响到选鞋的方向。
但由于这些情形不容易自行判断,须医师或专业人员以仪器来检测,为避免因错误判断而选错鞋,建议还是透过专业判断之后再纳入选鞋条件。
以上的选鞋技巧也只仅限于一般运动、日常生活用,若是要挑选适合比赛、功能性更高的鞋子,建议大家还是亲自去鞋店一趟,请专业人员协助比较好喔!
总而言之,每个人足部条件不同,价格也并非高的就好,没有一双绝对的好鞋,只有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多问多看多听多比较,避免陷于行销手段的认知中。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