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般从事体育竞赛及运动来说,我们的活动范围几乎都是在“平地”,除非你是喜欢穿山越岭的登山客,才会有较多机会走向高山。试想,要是把训练或比赛场地设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会是什么情况呢?
当国际奥会宣布1968年墨西哥奥运,要在海拔2300公尺高的墨西哥城举行时,就引发了不少抱怨声浪。因为大家几乎都能预想到,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比赛,生理与运动表现都会受到影响。
后来确实出现长距离项目的成绩不理想,但投掷、跳跃及短距离等运动表现提升的现象;有的选手甚至在回到平地不久后,还创下最好成绩。种种情况让“高地训练”开始受到关注。

说高地训练是项浩大工程可一点都不为过,一趟高地训练所需花费的成本可说相当庞大。经费、交通食宿的安排、规划训练内容等状况,都需要各方配合。
当然,如果训练奏效,这一点成本其实很值得!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有些选手参与了高地训练,可是效果却不在预期内,究竟问题是出在哪儿?
原来,传统的作法是以“高住高练”为主,但事实上关键是在高地训练应采“高住低练”(live-high, train-low)的方式进行。

什么是高地训练
当人体移动到高地时,会有最大摄氧量下降、过度换气、血浆量减少、心跳率增加、心输出量降低等状况出现。
而高地训练,正是利用这些外在影响,像是空气稀薄、氧分压(大气中来自氧分子的压力)降低,进一步逼迫身体产生适应与调整。
所以,通常选手们在抵达高地后,会先进行一周的适应,做一些强度较低的训练,等到适应期过后,再把训练强度提高。

高地训练会遇上的问题
想像一下,要你在高海拔地区生活,本就有一点问题,何况要执行跟平地一样的训练,就算运动员有强健的身体素质,也不一定能拿出最好表现,可能还没发挥在平地的极限,就已经先产生疲劳。
加上血浆量下降,会使血液黏性增加,这时氧气的运送就会受到阻碍;氧气不够、“乳酸”不容易被排除,最终导致肌肉中PH值下降、代谢废物增加、能量生成减缓,让疲劳提早报到,变成想练也不行啊!
另外,有些运动员在高海拔居住、练习,也会发生脱水、肌肉量流失等身体不适的情形,这些额外附赠的副作用,都会间接影响选手练习的动机及运动能力。

应该采“高住低练”
无法完全执行训练、疲劳又提早出现,想要在高地进行训练似乎不是这么容易。因此,为平衡在高地时会产生的生理问题,又要不冲突练习量,现在多采“高住低练”,让运动员住在高地环境,在低海拔进行训练。
既然不能在高地环境进行高强度的训练,那就让运动员住在高地,把训练场地移到低海拔地区。这样一来,不但能执行高强度的练习,同时还能得到高地所带来的生理适应与预期的训练效果。
根据研究指出,一般高地训练的时间,最好是安排在比赛前3~6周(甚至更久),才能较有效达到整体适应。而且高地训练带来的改变时间不长,所以结束高地训练后两周内比赛,表现会较佳。

整体来说,想要设计出有效率又有成果的训练模式,绝对不是件简单差事。不管是在人体的生理机转、环境限制、赛期的准备计划、人力经费上的配合等,都需要审慎考虑与安排。
而高地训练的效果也都还在被广泛讨论中,毕竟影响实验的因素非常繁多,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比对,有相当的难度。因此,高地训练的价值还有很多空间值得讨论。
当然,想要提升有氧耐力,不一定得靠高地训练才办得到,只要有适当的训练计划,运动员们仍然有机会突破成绩。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