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重量训练还是有氧跑跳,运动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像是为了获得肌肉、减少脂肪、促进健康,或者为了跑得快、跑得远、跳得高、甚至比赛夺胜等。而为了达成这些目的,你需要制定一套相对应的训练菜单。
这是因为人体的各种机制相当复杂,长跑与短跑所使用的能量系统截然不同,运用(征召)的肌纤维顺序也不一样,训练上当然也会有所差异。
再加上,人体对环境转变会有所谓的适应性,当你的身体在习惯某一特定运动项目后,作用于那项运动的能力将会增强,这时,某些相冲突的能力却可能降低。
所以在制定菜单的时候,你要能了解到,你需要的是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打球?跑步?还是...?
再来,刚刚所提到的适应性,其意思就是当你进行超越原先你所能负荷的强度(不论是跑步还是重训),你的身体会开始感受到与平常的不同,进而产生改变:变得更强壮以应付所遇到的“危机”(训练)。
有趣的是,这种能力是双向、可逆的,也就是当你不用的时候,这些增强的能力将会回复到原本的状态。你也可以想像成,因为“危机”解除后,身体只剩下平日的生活需要“应付”,所以又“适应”了(因为没有持续的需要,所以身体又变弱了)。
其实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用进废退”原则。
所以在目的达成前,你需要透过不断的训练来产生适应;而目的达成后,你仍然需要透过不断的训练来维持。
延续适应性的概念,当我们进行不同种类的运动时,身体习惯的用力、维持方法也会不一样,这其实还需要很多知识基础才有办法辨别,但东东提供一个简易的区分方法,那就是你在运动过程中:用力的速度。
例如慢跑时,你的腿不需要像冲刺时那样迅速跨出、用力蹬地往前冲,你的时间相对充裕,你用力的速度相对慢;或者打篮球时,你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冲出最大的速度,才能顺利转身、过人,并将篮球投入篮框,这时你用力的速度就相当快。
所以长期进行慢跑活动后,身体就会习惯这种用力速度相对慢的方法,就会减低你需要用力速度快的能力,反之,长期进行篮球运动,冲刺的能力大大提升,但跑马拉松的时候你可能就觉得很难持久。(当然,这其中还牵扯到肌纤维型态的改变,并非如此单纯)
因此,你在训练的时候就要尽可能贴近你的目的,也就是你的出力速度。如果你想增加长跑能力,那速度慢、时间长的训练会是你的主要项目,例如反复次数高的肌耐力训练;如果你想增进爆发力,那速度快、时间短的训练就会是你的主要项目,例如药球相关训练。
最后,在知道你的目的与运动项目后,接着你要知道该做些什么动作才能加强。
其实这是最简单的部分,因为你只要想:你在目标运动的过程中会做出什么样的动作?那么相对应的肌群或类似的出力模式,就会是你在训练菜单中应该出现的东西。
举例来说,假设今天东东要参加网球运动(运动项目属于出力速度快),决定来制定一套简易的网球菜单,那么除了对着墙壁挥拍猛打(技术性)之外,你还可以进行折返跑、冲刺、间歇训练等提升移动速度(适应)的动作。此外,你还可加入旋转抛药球、身体平衡训练,来增加核心肌群的力量与协调(适应),帮助你在移动或挥拍过程中更顺利。
以网球这个例子来说,重量训练就更不用说肯定少不了,全身各部位的训练都非常重要。不过你仍旧可以特别加强腿部肌群的力量与肩膀的力量,以增加下盘稳定与上肢强度,降低移动过程与挥拍中受伤的机会。像是深蹲与提举(upright-row)就是相当重要的动作,可以多做,并且采取低负荷、高速度的方法来训练(以适应打球时的动作)。
其他运动也是类似的概念。
Q:姥湿(举手),那如果单纯想练大肌肉呢?
A:在不考虑运动表现的情形下(推眼镜),你可以对想增加肌肉的肌群做针对性动作。以8~12RM(约1RM的70%重量)做肌肥大训练。仅须注意相同肌群要间隔至少24~48小时以上才能再做训练,且以大肌群先训练,小肌群后训练;较弱的肌群先训练,较强的肌群后训练;多关节运动先训练,单关节运动后训练为原则去安排。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